水處理

淺談臭氧應用於再生水前處理系統

 隨著臺灣產業的發展,工業用水量逐年增加,但因極端氣候影響,澇旱狀況頻繁發生,臺灣又因地勢關係,水資源保留不易,因此為因應產業用水需求,開發新的水資源更形重要,其中使用再生水為重要的一環。依經濟部水利署規劃,民國120年再生水使用量目標將達到每日132萬噸,期望可解決了工業成長所需的用水量,減少與民生爭取用水的問題。

UF搭配RO之雙膜法為目前常用的水淨化技術,其具有佔地空小、產水水質佳及技術成熟等優點,然而薄膜污堵是影響再生水處理穩定操作之重要因素。薄膜污堵(fouling)會降低濾液通量、影響出水水量及穩定性,且會增加薄膜清洗之頻率,並導致薄膜壽命縮短及增加操作成本。薄膜污堵主要是原水中有機物質導致,這些有機物質,隨著分子大小、親疏水性、帶電性等性質,常具生物難分解特性,因此如何有效促進微生物分解這些難分解有機物,可以解決後端RO薄膜污堵之問題。

使用臭氧,可以有效地裂解水中不同分子量之有機物,使之能再被微生物利用,且反應過後臭氧轉換成氧氣及水,不會影響再生水水質,且平均每單位COD的斷鍵僅需要0.25-0.5倍的臭氧劑量,即可有效的促進微生物進行分解。以高雄某工業區放流水進行臭氧搭配生物降解之模廠測試,試驗結果顯示,僅臭氧處理,COD平均去除率僅約7.6%; 然而若以高級生物前處理直接進行生物降解,雖有較高的COD去除率,也僅約16%之去除效果; 結合臭氧與生物前處理程序發現,COD的降解可提昇至約2.2倍,數據顯示原水有機物確實可以經由臭氧處理後提昇生物可利用性,而後端的高級生物前處理單元則能有效再利用部分降解有機物,達到有機物去除效果的提升。

進一步分析,發現會造成薄膜嚴重污堵之有機物-Biopolymer,更可利用結合臭氧與生物程序明顯去除,去除率提昇至73.5%。將前述不同程序的產水進行薄膜污堵分析,使用原水進行測試,當每單位面積的過濾流體超過150 L時,其通量已經衰減至50%以下;單獨使用生物或臭氧系統處理之原水,其通量在同一狀況下,也皆衰減至低於60%;而使用臭氧+生物複合系統,其通量可以有效維持在75-80%。因此,可以證實使用臭氧為前處理單元,先進行難分解有機物的斷鍵及分子轉換, 其產水再經過生物單元,可以大幅度的降低水中TOC以及對於薄膜產生污堵的Biopolymer濃度,藉此減輕薄膜面臨污堵的情形,減緩薄膜過濾通量的衰減,以維持後端RO模組之穩定操作。

 


以臭氧前處理單元搭配生物系統作為再生水前處理程序
(工研院材化所水科技研究組107年於高雄某工業區再生水示範場域拍攝)
 

參考資料

​1.朱敬平(2016),工業廢水再生利用技術,工業污染防治,第136期,p 21-41
2. Huber, S.A., A. Balz, M. Abert, W. Pronk, (2011), Water Research, 45, p 879-885.
3. Sharma P. and Joshi H. (2014),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, 35(24): p 3047-3051
4. Wang S., Xiao K. and Huang X. (2019),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, 210: p 1008-1016

撰寫人:李俊錡
技術聯絡人: 李俊錡
連絡電話:(03)5732459
E-Mail:BarryLEE@itri.org.tw
編輯/校稿:張王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