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來水原水來源分類成地面水和地下水,地面水的硬度與水源有關,而地下水的硬度則與地質種類相關。根據2022年台灣自來水事業統計年報1,13個管理區全年總出水量約為30億立方公尺,其中原水硬度較高區域,主要分布在濁水溪流域和高屏溪流流域(5區、6區、7區、11區和屏東區),總出水量約有13億立方公尺,約占43 %。台灣飲用水總硬度管制標準為 300 mg/L,自來水公司一直致力於提供高品質的飲用水,然而,硬水問題一直是影響用戶滿意度的一個重要因素,硬度去除將有效提升適飲性口感。除此之外,硬水含有大量的礦物質,尤其是鈣和鎂離子,容易導致水垢的生成,進而降低水管效能,增加維護成本,因此,國內硬度較高區域需透過降低硬度之處理以產出高品質之飲用水。
以荷蘭自來水原水為例2,地下水暫時硬度與總硬度莫爾比值是1.25-2.5,平均值 2,而地面水暫時硬度與總硬度莫爾比值是0.8-1.5,平均值1;化學法處理硬水軟化所使用藥劑分類成碳酸鈉、液鹼和熟石灰,當比值低時,一般是小於1,適合選用碳酸鈉;而比值高時,一般是大於1.5,則建議採用熟石灰,比值介於中值時,介於1到1.5間,則適合液鹼。荷蘭地下水水溫約 0℃到 23℃,地面水水溫約 0℃到 5℃,熟石灰不適用於地面水。台灣實廠應用主要會量測鹼度與總硬度比值,地面水比值約0.7-0.8,地下水比值則為0.8-0.9,使用藥劑是液鹼;不使用熟石灰和碳酸鈉可能原因之一是熟石灰溶解度不佳,配製操作上較繁瑣,且產生的污泥量是使用液鹼的兩倍;那為何不採用碳酸鈉呢?推論除了藥品費最高之外,處理水比導電度也最高。
原水軟化處理技術包含添加軟化藥劑法、離子交換樹脂法、倒極式電透析法、薄膜法和流體化床結晶法。上述相關技術主要差異點包含:以離子交換樹脂進行軟化處理,須以食鹽進行樹脂再生,產生之再生廢液屬於高導電度廢水,需要考慮排放水體是否可承受。薄膜法通常為超過濾 (UF)搭配逆滲透 (RO)等之單元組合,初設成本較高,且為達水質需調高迴流比,回收率則可能偏低使得產水率較低,且薄膜需定期更換,導致維護費用偏高。倒極式電透析(EDR)法,優點是利用薄膜與電極能有效分離陽陰離子,降低總溶解性固體,但是缺點是耗電量高與初設成本高;流體化床結晶法屬於化學法,需要添加液鹼形成碳酸鈣結晶,相較於其他處理法具有操作簡單、產水率高且低成本之優勢,但由於目前實廠碳酸鈣晶體純度大多偏低,再利用受限,若可提高結晶純度,將可同時滿足水處理及資源利用之雙重目的。
工研院在原水流體化床結晶應用技術最早的案例是莿桐淨水場,後來因林內管線配置至莿桐後停用;為了活化設備將槽體與系統移至卓蘭淨水場使用。卓蘭淨水場之流體化床結晶系統如圖1所示,操作現況為50%-60%水量以結晶處理後與未處理水在後段混合消毒再排至清水池,結晶床pH值控制於9.5±0.5,與文獻3最佳值相似。卓蘭淨水場流體化床實際照片如圖2所示,原水總硬度經結晶處理後,由約220-260 mg/L降低至94-111 mg/L,去除率介於55% 至 60%,顯示具有良好處理成效。目前控制上升流速40 m/h-50 m/h,碳酸鈣結晶體純度約80%-85%,結晶體再利用管道是作為培養土肥料。為提高結晶物之純度以增加後續再利用管道以及價值,研究團隊經實驗室驗證,透過提高流體化床上升流速由50m/h至100 m/h時,碳酸鈣晶體平均粒徑會由初始植種矽砂擔體(粒徑介於0.2 mm-0.4 mm)成長至 2 mm,相較於較低上升流速操作下之晶體 (約1 mm)粒徑可增加約一倍,而碳酸鈣晶體粒徑提升後,平均純度則從80%上升至98%,主要不純物是鎂,已初步達到再利用之規格。高純度碳酸鈣晶體可資源化利用如表1,可應用到紙漿、建材、塗料、油漆、塑膠和橡膠工業等。在操作部分,pH值控制為硬度與水質之關鍵,未來建議可由累積流量計與pH計之相依性,加入智慧控制的預警系統設計,在控制出流水pH值的操作上將更有保障。
圖1 卓蘭淨水場之流體化床結晶處理流程
圖2 卓蘭淨水場結晶處理實場與排放碳酸鈣結晶體
表 1 高純度碳酸鈣結晶體在各產業之應用
參考文獻
1.台灣自來水事業統計年報,自來水全球資訊網,2023
2.Van der Veen, C. et al., Amsterdam Water Supply.,1992, (26), 1591-1620
3.Y. Chen, R. Fen, D. An, Y. Cheng, H. Tan, Enviro. Sci., 2016, (50), 109-116
撰寫人:李茂松
連絡電話:(03)5732639
E-Mail:MaoSungLee@itri.org.tw
編輯/校稿:張冠甫